今天,我来聊聊我最近做的项目,然后谈谈我的一些思考。
我从3月初确定要做任务平台开始,到今天差不多有两个多月时间,除去开发上的时间,截止今天已经运营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,目前平台的日活在300左右,总注册用户约1300人,ARPU(单个用户平均产出)约在3块6.
我不太清楚同类的平台的ARPU能做到多少,但讲实话我们自己的ARPU还是离我最初的预期有一定差距,在这段时间也和其它一些做平台的老板谈过,其实盈利是绝对没问题的,问题无非在于挣多挣少的问题。
在我接触的圈子里很多朋友都认为做任务平台是一个好生意,在最初我也是这么想当然的认为,但要让我现在形容这行,我感觉离网络乞丐的差距也不远了,一单几块钱几毛钱的挣,只能靠不断走量来挣钱。
唯一的好处就是给自己加了个光环,对外吹牛的时候能说自己搞了个平台,背后的辛酸也只有自己能体会到。
做平台这段时间以来,我最大的体会是模式的重要性要大于产品,产品则要高于资源,我们目前主要是面向个人用户去运营和管理,C端的产品模式也就意味着需要较大的用户量,也就更需要注重产品体验。
技术方面,我的教训是能独立开发则不要做二次开发,欠的技术债迟早要还,我们现在的程序是基于一套现有的任务平台程序做的改进,在平台上线之初仅是修复BUG就花了很多时间,在目前也仍然有很多工程量极大的BUG待解决。
服务器的选择方面,能选阿里云和腾讯云就不要选其它的,我们目前用的金山云的云服务器,虽然是4核8G 5M带宽的上海服务器,但从线路速度上真不如阿里云1核2G 2M带宽的服务器,便宜没好货这话我信了。
推广方面,我反而是最没有压力的,目前的用户主要来源于我过去积累的私域流量,但我们目前除了现有的流量资源外,也打通了豆瓣这个渠道,每天可以稳定进粉300+,转化率可以维持在20%,进粉量和转化率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,但限制于人力不足的因素,目前也没有很好的放大。
流量上,我们准备考虑用豆瓣过来的兼职粉做服务号裂变的启动流量,也就是用任务宝等工具先将粉丝裂变到服务号做中转,然后导流到个人号领红包,也可以叫红包裂变。
裂变的目的还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放大流量,然后通过现金红包递进和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,有利于后期进一步给用户推荐其它任务。
不过这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,就是引流和裂变过来的兼职粉能够直接进行变现,但却比较难转化到平台,我们也试过引导用户到平台做单,但转化率却远远不足5%,但如果不引导到平台做单,直接在APP先给个简单点的任务做,然后再引导做高佣金的任务则转化率能高达20%。
虽然这种玩法够简单、挣钱轻松、进粉成本也足够低,但其实和我做平台的初衷有点背道而驰,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用户不能导流到APP里留存,或许后面可以通过社群运营的方式进一步转化到平台中留存。
在产品方面,我们的任务量是不如一些悬赏平台的,虽然在任务种类上和悬赏平台80%的任务相同,但悬赏平台一个任务会有多个用户同时发布,也就会给用户造成可做任务数量多的繁荣假象。
自营和悬赏其实是两种不同模式的任务平台,我们之所以做自营是因为自营任务的利润要更高,而悬赏平台的任务价格是由不同用户进行竞价,价格越高平台的用户做单的可能性越大,因为一个任务一个用户基本也只能做一次。
模式方面,如果我不做平台,只是纯粹的去做拉新任务,去做兼职粉的变现,我会做的很轻松,因为极大的缩短了转化的路径,运营也更轻更简单。
做项目之前,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事情想明白,项目靠什么挣钱?门槛在哪里?是否需要一些前置资源?自己是否有能力有团队有资源解决这些问题?更重要的是看整个行业的一个发展,从大角度去审视整个项目。
在从发展的角度看,做任务平台做拉新这个行业并不算是一个蓝海项目,因为拉新任务也早已错过红利期,现在各家基本都是在拼产品拼运营拼渠道拼资源,各家的产品基本同质化严重,目前的拉新行业完全就是一个纯流量变现的买卖。
创业最大的成本,我不认为是资金、资源上的投入,而是如何在众多行业、项目中做出最优解,将机会成本降到最低,避免因为一些错误决策导致既损失了资金又错过其它机会。
15年时候,有人问我你是如何挣钱的。我说,我是把你的钱从你的口袋里合法的掠夺到到我的口袋里;他说,他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挣钱。
掠夺,其实是一次性的挣钱,而解决问题则是反复挣钱。
任务平台这个项目,既是一个流量生意,也是一个现金流极强的生意,我之所以放弃和一些团长、地推、主持合作任务,而选择做C端的产品,是我想在平台稳定运营发展后,可以利用平台的用户流量衍生其它流量项目。
暂无评论内容